胸腔闭式引流管位置的安置?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护理措施有哪些?做好拔管后护理。拔管后要密切观察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发生。
护理要点
1.胸腔闭式引流应妥善固定,保持管道密闭。随时检查引流装置是否密闭及有无脱出,水封瓶长管应浸入水中3-4cm,搬动患者或更换引流瓶时应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漏气发生,进一步加重气胸或导致并发症发生。
2.保持有效引流。取半从卧位,定期以离心方向挤捏胸腔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阻塞,鼓励做深呼吸、咳嗽及变动体位,以利于及促进肺扩张。
3.做好病情观察及记录。观察水柱波动,一般波动在4-6cm,若过高可能存在肺不张,若无波动则是引流不通畅或肺已完全扩张。但若患者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症状,应怀疑引流管被血块阻塞,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的短管,促使其通畅,并立即通知医生。观察及记录引流的量、色、质。若术后引流液体,一般正常引流量第一个2h约100-300mL.第一个24h约500ml,第一个8h多为血性液。
4.当出现并发症后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1)感染
预防处理: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定期更换引流瓶,保持引流口处敷料清洁干燥,一旦渗湿,及时更换。引流瓶应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100cm,防止瓶内液体逆流,导致感染。鼓励深呼吸、有效排痰、必要时雾化吸入。
(2)气胸
预防处理:引流管连接处脱落应立即使用两把无齿血管钳夹闭胸壁引流导管,并更换引流装置。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并协助医生作进一步处理。在床边备两把无齿血管钳夹,以备急用,交待患者下床时需使用双钳夹闭。
5.拔管指征。一般置管后48-72h后,无气体溢出或引流量明显减少,24h引流液<50ml、脓液<10ml,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患者无呼吸困难,则可拔管。
1、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 使用前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密封,胸壁伤口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2、体位 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置病人于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
3、维持引流通畅 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病人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定时挤压引流管,30-60分钟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挤压方法为: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最简单的方法是观察引流管是否继续排出气体和液体,以及长玻璃管中的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必要时请病人深呼吸或咳嗽时观察。水柱波动的大小反应残腔的大小与胸腔内负压的大小。正常水柱上下波动4-6CM。如水柱无波动,病人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的症状,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短玻璃管,促使其通畅,并通知医生。
4、妥善固定 运送病人时双钳夹管,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
5、观察记录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水柱波动范围,并准确记录。手术后一般情况下引流量应小于80ML/U,开始时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浅红色,不易凝血。若引流量多,颜色为鲜红色或红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则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每日更换水封瓶。作好标记,记录引流量。如是一次性引流瓶无需每日更换。
6、脱管处理 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7、拔管指征 48-72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H引流液小于50ML,脓液小于1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方法:嘱病人先深吸一口气后屏气即可拔管,迅速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宽胶布密封,胸带包扎一天。
8、拔管后观察 病人有无胸憋、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