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被疑商业资本利益驱动下的铤而走险: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表示:“从事这一实验的科研人员既非HIV研究者,也非基因编辑领域专家,项目实施时其测序公司和其背后的商业资本实在铤而走险。”
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理论基础
据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比起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
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基因,而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
通过这样的方法,以此实现新闻中所说的「艾滋病免疫基因编辑」人类。但实际上,目前已经有成熟的HIV的阻断疗法,这种所谓的「新疗法」并不能取得巨大的收益。
“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被疑商业资本利益驱动下的铤而走险
要知道除了基因编辑以外,服用阻断药物也是一个方法。根据2015年中国疾控中心的相关论文,母婴之间的艾滋病阻断花费在8.3-5万元,并且成功率高达98%以上。
而相比之下,基因编辑方式中虽然编辑基因这一环节成本很低,但是其必须在体外对受精卵进行一系列操作,同时还要保持受精卵的活性,最终还要将受精卵重新放回腹部里。整体花费上往往要超过10万,并不会更划算,反而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再者用基因编辑的方式来防范艾滋病,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母婴阻断技术非常有效,高达98%以上,可以阻止新生儿不被艾滋感染,HIV感染的父亲和健康的母亲,100%可以生个健康和可爱的孩子引用根本无需进行CCR5编辑。”
基因编辑受精卵
以上是本文对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理论基础,“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被疑商业资本利益驱动下的铤而走险的概括,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